深大留服橘郡美高:关于素质教育,99%的父母都理解偏了

私立学校网    2020年09月28日

  素质教育正式现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自此,各种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做法就层出不穷了。

  有人说,从词义以及心理学上来讲,“素质”指的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辞海》1979),所指的是“禀赋”“天资”“天赋”,于是有人说了,“这素质既然是先天形成的,教育如何能改变?”

  有人说,素质教育不就是要加强孩子艺术和体育修养吗?

  还有人说,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生的,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病,奔着减轻学生负担来的,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可是,素质教育真的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了吗?

  真相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无法被量化,素质教育应试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形式重于实质,时至今日,在某些地方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

  不少城市,在小升初甚至幼升小阶段,学校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乐器,要求赢得“三好学生”称号的条件是每个学年都必须拿到三到六张证书,涉及美术、书法、珠心算、音乐、舞蹈、唱歌、围棋等多方面内容。

  为了拿到这些证书,孩子们需要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眼见本是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被肢解成各种等级、分数、证书,被“评斤论两地倒买倒卖”,充斥着商业味。

  可是,多家500强企业明确表示,“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用证书堆起来的‘人才’。”

  卢梭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不管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被应试化了的素质教育,一旦和望子成龙的期待扯上关系,到最后,都会成为孩子的负担,阻碍孩子的正向成长和多元智能的开发。

  反而,当我们剥开这层功利,好好思考下孩子真正缺的是什么方面的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创造各种机会与空间,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技能化。

  那么,现在的孩子缺什么?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很多证书,而是拥有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大脑。”

  是的,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很多人把教育等同于拥有大量知识、拥有很多证书上。

  我7岁的女儿现在在学水粉画。有一次我在上课的地方看她上课。当天的任务是画一幅山水画,据说画了之后可以去参加比赛。

  女儿呆坐在桌子前起码10分钟,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在一旁看着,不知道她为什么呆着。下课后我问她。她说,“老师说模仿着画就可以,但是我看了那副画,觉得画面上分了好多层,我不知道从哪一层开始画更好,所以我在想。”

  “后来想到了吗?”

  “没有。我只是觉得要分层画,但是老师没教过我,我不知道怎么做。后来看了旁边的同学,他们就是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在画,我就照做了。下次上课前我打算问问老师,我觉得那样画会更好。”

  一个7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让我很欣慰。

  在日常的职场培训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工作的人)不愿意思考,人云亦云,按部就班。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工作能力多年不涨,思维模式固定不变,最后被淘汰都不知道自己因何失败的。

  人真正需要的,是思考力,以及伴随着思考而来的学习力和克服困难的行动力。

  如果你仅仅是把要学的东西机械的记住,而没有去思考她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那么你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场景一变,你会发现,自己甚至“手无缚鸡之力”。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学会创造的能力。

  学习是对知识的学习,但比学习更重要的,是想象力,是创造力,是价值观。通过想象和创造,把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延展成多个个知识点,然后思考、吃透,形成一个知识面。

  多伦多大学三科学霸之父、教育部《世界教育信息》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左罡,此前在一场国际教育研讨沙龙中提到,自己当年决定送儿子出国读书,就是因为“孩子想法太有个性”。

  “他不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文化课成绩一直都很一般,还常常因为质疑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得到老师的负面评价,老师认为,这样的他‘很不聪明’。”

  凭着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左罡很快意识到了自家孩子在学习方式上的特别之处。

  “孩子没有错,是评价体系太单一,导致老师的评价本身出了问题。就好像猴子,大象,老虎进行爬树比赛,最后猴子胜利了,就能证明它是动物里最厉害的吗?”

  从那时起,左罡就开始在北京寻找倡导开放型思维模式的国际学校,从高中起,就让孩子接受以跨学科整合为特色的STEAM教育的熏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跨界学习。

  很快,这个在国内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看来很不讨巧的孩子,在STEAM教育模式和PBL教学方式的引导下,表现一路精进,不光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还关注社会问题,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且在大学期间,与友人共同创业,给加拿大当地著名互联网企业做产品设计与策划。

  从事中美基础教学多年,目前在橘郡美国高中工作的林老师,在北京、深圳等地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校招生会,对于国内父母的“应试思维”有着非常明显的感受:大部分的父母过度关注分数,比如他们在咨询招生的时候,最喜欢问:

  “多少分能进你们学校?”

  相比之下,本就在欧美留过学的父母更容易问到点子上,比如:

  你们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体系是否使用PBL教学方式?

  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安全与行为培养?

  ……

  “分数固然是招生考核的一个方面。但国外大学招生并不是中国父母们想的那么简单。”

  在学业成绩之外,国外高校同时看重孩子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拥有何种个性与天赋的人,是否拥有成才需要的软实力,比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毅力勇气等等。

  所以,“对于注重激发孩子成长动力,释放自我潜能的未来学校,不仅仅是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激情,激情远不如自驱力持久,而自驱力是靠自主、目的与专精三个核心要素所推动。所以,很有必要把国外百年名校‘招生标准背后的整体人才发展框架’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标准之中,这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素质教育,或者叫“智人教育”。林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事实上,真正的美式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而不是像国内某些学校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或者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兴趣与爱好)简单叠加,而是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上,重在对心智培养+能力打造+品格塑造的全方位赋能,从而实现思维+个性的综合教育效果。如此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更能让孩子获得持续的心智成长与认知升级。如果以此作为孩子个性化人生算法量级积累的支点,都不是普通的闭门造车式的应试教育,或者说异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下可以做到的,学校、社会与家长们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opyright @ 2022 私立学校网 www.teyiku.com
沪ICP备1300234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