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专栏|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北外举办全球文明论坛
私立学校网 2023年11月09日
北外专栏|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北外举办全球文明论坛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2023年9月1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球文明论坛在北外东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论坛以“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为主题,倡导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孙明春,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考古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伊斯梅尔·德贝什,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北外客座教授安乐哲,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蒂莫西·温特,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执行校长查里·马尼哥松,斯里兰卡斯里·贾耶瓦日德纳大学校长马拉柯勒·玛纳盖·巴特玛拉尔,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执行校长库尔玛托夫·巴赫罗姆·古利亚莫维奇,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钦貌佐,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佩维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高畅,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党委常委、副校长贾德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志钢等出席论坛。论坛由贾文键主持。
来自阿塞拜疆语言大学、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柬埔寨欧亚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印尼IBBI大学、印尼智星大学、韩国又松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越南国民经济大学等国外高校的代表,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市外办、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北外各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外国专家和留学生代表600余人现场参加论坛。
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用英文作了题为“在全球文明实践中彰显大学使命与担当”的讲话,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北外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遵循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顺应历史大势,共创美好未来。
王定华指出,大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现代大学与现代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应勇担全球文明发展使命,成为全球文明的积极践行者、推动者。一是要对话全球文明。对话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渠道。全球文明论坛就是北外打造的不同文明对话平台,旨在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整合多元力量,努力打造全球文明大团结、大联合的生动场景。二是要研究全球文明。我们对世界文明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北外将围绕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领域,积极推动建设区域国别学为“大国之学”“时代之学”“经世之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文明实践提供学科支撑。三是要语通全球文明。国际语言能力是我们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的基本前提。北外要发挥语言优势,坚持语通中外、道济天下,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四是要感知全球文明。增进国际理解是一项需要中外双方充分交流互动的民心行动。我们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文化根基。要积极鼓励学生赴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努力打造“留学北外”品牌,让留学生在这学得好、回去用得上,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文纽带。五是共绘全球文明。全球文明是一张宏大的人类社会美好蓝图。全球文明论坛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搭建更加广阔的对话平台。我们期待将论坛一届一届办下去,办出成效、办成品牌,把富有友好性、建设性的论坛成果传播好、运用好,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中国智慧、国际力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表达了自己作为北外校友,在校庆日回到校园参加论坛的激动心情。他深入阐述了全球文明倡议的丰富内涵,强调了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传承创新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倡导共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推动区域间交流发展,构建全球文明行动网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郭业洲指出,北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始终牢记办学宗旨,赓续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积极融入世界格局变迁,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此次全球文明论坛汇聚世界专家学者,共商对话与互鉴,共促国际互信,是国际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为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有效路径,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工商银行始终坚持致力于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金融力量推动文明交流发展。一是服务全球经贸往来,助力各国共同进步;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三是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他指出,人类社会创造各类文明,都展示着期盼的光芒。文化的厚重底蕴,跨越时空,超越地域,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的贡献。展望未来,工行愿发挥优势,扩展合作渠道,与各方一道构建对话、合作的网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世界文化贡献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北外立足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三大领域,培养一流人才、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和提高全球声誉方面的努力,赞扬了北外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相互理解中所作的贡献。她认为,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克服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集体的知识、努力和承诺共同应对困难。博科娃在讲话中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通之处;阐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塑造青年人和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性别平等对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正义、包容的重大影响。博科娃表示,联合国和其他新兴多边机构需要有能力、有知识,秉承人道主义理念、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够通过外交、谈判等方式解决冲突、促进发展的人才,相信北外的学生必将参与其中。
斯里兰卡斯里·贾耶瓦日德纳大学校长马拉柯勒·玛纳盖·巴特玛拉尔在致辞中讨论了“社区”概念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他表示,国际社会存在差异,因种族、性别和经济地位而产生的分歧长期存在,这些是技术发展所无法根治的。因此,“社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全球社会是一个大的“社区”,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应该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通过团结和创新,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推出重磅成果,展现北外使命担当
近年来,北外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理解,在诸多领域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本次论坛举行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成果发布仪式,正式启动全球语言服务平台项目,并发布了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展现新时代北外使命担当。
“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以四十卷恢弘巨著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献礼,郭业洲、伊琳娜·博科娃、王定华和古利亚莫维奇共同为大系重磅出版成果揭幕。大系由王定华担任总主编,秉承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原则,从国情概览、文化传统、教育历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教育交流等方面,全景擘画“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风貌,帮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特点,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考与启迪。
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是北外“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包含语言服务平台、语言教育平台、语言研究与保护平台等三个子平台,以“解决语言服务的供需匹配”为目标,以专业、精准、智能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构建国家、企业、高校、社会协作共建的语言服务生态,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张伟武、孙明春、杨丹、于运全,阿塞拜疆语言大学校长顾问贾雷·阿拉维帝耶夫,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翟建民,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中心副总经理赵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科研智算总经理王为之共同启动全球语言服务平台项目。
为进一步推动语言教育、服务、研究与保护的全球协作,共同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北外面向全球以中、英、俄、法、西、阿、德、日八种语言发布《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共建倡议》。此外,自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概念提出之日起,北外汇集多方力量,积极开展研究,在此过程中策划编写了《大国语言战略》一书。该书由杨丹担任主编,汇聚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涉及语言服务、语言教育、语言研究与保护、语言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回答新时代“强国建设,语言何为”提供了参考借鉴。
论坛播放了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发布专题视频。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国际理解”这一理念,通过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个体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实现合作与持久和平。北外依托101个语种的教学优势,研发“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目的是探索国际理解的深刻内涵,增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了解与包容,推动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指数是杨丹领衔的“建指数看世界”的初期成果之一,选取教育、人员交往、经贸合作、多边参与等四个维度综合刻画不同国家为增进国际理解所作出的贡献。项目共研究了全球195个国家,数据来源包括联合国及联合国系统机构、世界银行等权威组织和机构。
北外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以“促进文明交流 增进国际理解”为题作主旨报告。杨丹深刻阐释了全球文明与国际理解的关系,他表示,多样性是全球文明的基本特征,多样的文明需要交流互鉴,这是国际理解的基础。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交流,推动文明的平等共存、交流互鉴、传承创新。杨丹指出,教育是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全球文明交流的基本途径。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教育承载的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使命愈加显著。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希望凝聚全球智慧、集中学界力量,共谋全球文明建设之路、发展之路与未来之路,让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和谐共存、繁荣发展。
杨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一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新思想引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去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打造人类文明共同体。主张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可以为世界用新的包容精神取代旧的对抗型思维,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二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大学的挺膺担当。青年是全球的未来,是新思想新理念传播推广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当代青年不仅是全球文明相互理解的见证者,更应该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奋斗者和实践者。大学是文明的基石,当代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与促进全球青年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担当着助力与推动全球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北外正倾力打造“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学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与全球志愿服务联盟平台,立志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三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语言的全面赋能。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本体。要以有利于人类语言的多元共存、有利于人类语言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人类语言的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强语言赋能,达成国际理解,实现文明传承。北外通过构建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国际传播、国别区域、国际组织三大领域,用语言沟通心灵,用互鉴促动融合,推动形成当代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未来的全球观。四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技术的深度融入。技术变迁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促进技术的深度融入也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必然之路。要以技术进步赋能交流互鉴,主动拥抱并参与主导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让新技术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引擎;以人文关怀引领技术革新,坚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文明间交流对话更有情感和温度;以多边治理规范技术应用,坚持人工智能的人类中心原则,将技术治理置于多边框架下,以“共商、共建、共享”有效管理,使人工智能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得以规范。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伊斯梅尔·德贝什发表了题为“聚焦中阿对话,探讨文明对话与世界未来”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追溯了东西方不同思想对于文明的定义和这一概念各自不同的思想基础,分析了文明对话的内涵和范畴以及七种不同的文明对话机制。他特别指出,中国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方式是建立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以及交流互鉴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在全球共同发展与互利框架下提出了许多倡议,这些倡议是在为包括西方人民在内的全体人类谋发展。德贝什还重点回顾了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对话及其机制,提出文明对话与全球共同未来相辅相成,这种对话要求人们必须以共性为基础追求公平与正义,反对歧视、共同协作,从而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发展进步与互利共赢。
清迈皇家大学执行校长查里·马尼哥松作了题为“全球文明与国际理解”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全球文明就是承认我们都是世界公民,被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需要一起面对挑战,而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国际理解。高等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塑造未来的领导者、思想家、全球公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应通过将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培养全球思维,为解决全球挑战作出贡献。
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北外客座教授安乐哲在题为“文明对话作为参与可能的全球秩序的新框架”的演讲中认为,当今的学术界肩负着严峻的道德责任,即如何去想象、设计和倡导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世界。文明对话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澄清这一理念对地缘政治话语有何贡献?北外全球文明论坛的成立就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希望以文明对话为核心目标,把文明冲突转变为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西方发展模式只是众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不应被视为适合所有文化传统的通用模板。世界各国应更广泛地追求人类的包容、和谐及多样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蒂莫西·温特发表了题为“文明未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演讲。演讲讨论了“全球文明倡议”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现有架构的关系,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应该在文明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重要联系,从而在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之间建立重要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全球领导人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及发展新形式的文化间对话的价值。
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考古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发表了题为“待人宽如待己:对话与共存的方式”的演讲。他表示,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有影响力却容易带来误导的隐喻,它将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描绘为中美之间潜在的战争。这样的政治隐喻可能不符合现实,但它可能在无形中影响许多人,特别是西方人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心理框架。然而,在中国的政治思想中,治理的重要理念是“和”,通过对“和”的含义的探索,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可以构建一种不同于战争隐喻的替代话语,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跨文化理解,以实现和平的未来。
分论坛聚焦“命运共同体:挑战与未来”“语言与人类文明”“国际传播与跨文化理解”“教育平等与世界未来”“‘一带一路’十周年与RCEP教育合作”“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文明新形态”等主题,与会国内外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网、CGTN、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到会采访报道。论坛开通网络平台,来自181个国家的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员、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高校在线上参会。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2023年9月1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球文明论坛在北外东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论坛以“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为主题,倡导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孙明春,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考古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伊斯梅尔·德贝什,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北外客座教授安乐哲,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蒂莫西·温特,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执行校长查里·马尼哥松,斯里兰卡斯里·贾耶瓦日德纳大学校长马拉柯勒·玛纳盖·巴特玛拉尔,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执行校长库尔玛托夫·巴赫罗姆·古利亚莫维奇,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钦貌佐,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佩维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高畅,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党委常委、副校长贾德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志钢等出席论坛。论坛由贾文键主持。
来自阿塞拜疆语言大学、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柬埔寨欧亚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印尼IBBI大学、印尼智星大学、韩国又松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越南国民经济大学等国外高校的代表,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市外办、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北外各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外国专家和留学生代表600余人现场参加论坛。
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用英文作了题为“在全球文明实践中彰显大学使命与担当”的讲话,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北外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遵循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顺应历史大势,共创美好未来。
王定华指出,大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现代大学与现代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应勇担全球文明发展使命,成为全球文明的积极践行者、推动者。一是要对话全球文明。对话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渠道。全球文明论坛就是北外打造的不同文明对话平台,旨在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整合多元力量,努力打造全球文明大团结、大联合的生动场景。二是要研究全球文明。我们对世界文明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北外将围绕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领域,积极推动建设区域国别学为“大国之学”“时代之学”“经世之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文明实践提供学科支撑。三是要语通全球文明。国际语言能力是我们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的基本前提。北外要发挥语言优势,坚持语通中外、道济天下,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四是要感知全球文明。增进国际理解是一项需要中外双方充分交流互动的民心行动。我们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文化根基。要积极鼓励学生赴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努力打造“留学北外”品牌,让留学生在这学得好、回去用得上,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文纽带。五是共绘全球文明。全球文明是一张宏大的人类社会美好蓝图。全球文明论坛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搭建更加广阔的对话平台。我们期待将论坛一届一届办下去,办出成效、办成品牌,把富有友好性、建设性的论坛成果传播好、运用好,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中国智慧、国际力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表达了自己作为北外校友,在校庆日回到校园参加论坛的激动心情。他深入阐述了全球文明倡议的丰富内涵,强调了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传承创新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倡导共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推动区域间交流发展,构建全球文明行动网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郭业洲指出,北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始终牢记办学宗旨,赓续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积极融入世界格局变迁,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此次全球文明论坛汇聚世界专家学者,共商对话与互鉴,共促国际互信,是国际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为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有效路径,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工商银行始终坚持致力于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金融力量推动文明交流发展。一是服务全球经贸往来,助力各国共同进步;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三是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他指出,人类社会创造各类文明,都展示着期盼的光芒。文化的厚重底蕴,跨越时空,超越地域,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的贡献。展望未来,工行愿发挥优势,扩展合作渠道,与各方一道构建对话、合作的网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世界文化贡献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北外立足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三大领域,培养一流人才、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和提高全球声誉方面的努力,赞扬了北外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相互理解中所作的贡献。她认为,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克服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集体的知识、努力和承诺共同应对困难。博科娃在讲话中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通之处;阐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塑造青年人和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性别平等对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正义、包容的重大影响。博科娃表示,联合国和其他新兴多边机构需要有能力、有知识,秉承人道主义理念、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够通过外交、谈判等方式解决冲突、促进发展的人才,相信北外的学生必将参与其中。
斯里兰卡斯里·贾耶瓦日德纳大学校长马拉柯勒·玛纳盖·巴特玛拉尔在致辞中讨论了“社区”概念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他表示,国际社会存在差异,因种族、性别和经济地位而产生的分歧长期存在,这些是技术发展所无法根治的。因此,“社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全球社会是一个大的“社区”,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应该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通过团结和创新,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推出重磅成果,展现北外使命担当
近年来,北外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理解,在诸多领域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本次论坛举行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成果发布仪式,正式启动全球语言服务平台项目,并发布了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展现新时代北外使命担当。
“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以四十卷恢弘巨著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献礼,郭业洲、伊琳娜·博科娃、王定华和古利亚莫维奇共同为大系重磅出版成果揭幕。大系由王定华担任总主编,秉承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原则,从国情概览、文化传统、教育历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教育交流等方面,全景擘画“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风貌,帮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特点,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考与启迪。
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是北外“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包含语言服务平台、语言教育平台、语言研究与保护平台等三个子平台,以“解决语言服务的供需匹配”为目标,以专业、精准、智能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构建国家、企业、高校、社会协作共建的语言服务生态,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张伟武、孙明春、杨丹、于运全,阿塞拜疆语言大学校长顾问贾雷·阿拉维帝耶夫,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翟建民,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中心副总经理赵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科研智算总经理王为之共同启动全球语言服务平台项目。
为进一步推动语言教育、服务、研究与保护的全球协作,共同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北外面向全球以中、英、俄、法、西、阿、德、日八种语言发布《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共建倡议》。此外,自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概念提出之日起,北外汇集多方力量,积极开展研究,在此过程中策划编写了《大国语言战略》一书。该书由杨丹担任主编,汇聚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涉及语言服务、语言教育、语言研究与保护、语言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回答新时代“强国建设,语言何为”提供了参考借鉴。
论坛播放了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发布专题视频。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国际理解”这一理念,通过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个体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实现合作与持久和平。北外依托101个语种的教学优势,研发“国际理解贡献度指数”,目的是探索国际理解的深刻内涵,增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了解与包容,推动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指数是杨丹领衔的“建指数看世界”的初期成果之一,选取教育、人员交往、经贸合作、多边参与等四个维度综合刻画不同国家为增进国际理解所作出的贡献。项目共研究了全球195个国家,数据来源包括联合国及联合国系统机构、世界银行等权威组织和机构。
北外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以“促进文明交流 增进国际理解”为题作主旨报告。杨丹深刻阐释了全球文明与国际理解的关系,他表示,多样性是全球文明的基本特征,多样的文明需要交流互鉴,这是国际理解的基础。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交流,推动文明的平等共存、交流互鉴、传承创新。杨丹指出,教育是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全球文明交流的基本途径。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教育承载的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使命愈加显著。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沟通全球文明 增进国际理解”,希望凝聚全球智慧、集中学界力量,共谋全球文明建设之路、发展之路与未来之路,让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和谐共存、繁荣发展。
杨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一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新思想引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去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打造人类文明共同体。主张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可以为世界用新的包容精神取代旧的对抗型思维,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二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大学的挺膺担当。青年是全球的未来,是新思想新理念传播推广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当代青年不仅是全球文明相互理解的见证者,更应该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奋斗者和实践者。大学是文明的基石,当代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与促进全球青年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担当着助力与推动全球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北外正倾力打造“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学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与全球志愿服务联盟平台,立志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三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语言的全面赋能。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本体。要以有利于人类语言的多元共存、有利于人类语言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人类语言的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强语言赋能,达成国际理解,实现文明传承。北外通过构建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国际传播、国别区域、国际组织三大领域,用语言沟通心灵,用互鉴促动融合,推动形成当代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未来的全球观。四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技术的深度融入。技术变迁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促进技术的深度融入也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必然之路。要以技术进步赋能交流互鉴,主动拥抱并参与主导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让新技术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引擎;以人文关怀引领技术革新,坚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文明间交流对话更有情感和温度;以多边治理规范技术应用,坚持人工智能的人类中心原则,将技术治理置于多边框架下,以“共商、共建、共享”有效管理,使人工智能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得以规范。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伊斯梅尔·德贝什发表了题为“聚焦中阿对话,探讨文明对话与世界未来”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追溯了东西方不同思想对于文明的定义和这一概念各自不同的思想基础,分析了文明对话的内涵和范畴以及七种不同的文明对话机制。他特别指出,中国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方式是建立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以及交流互鉴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在全球共同发展与互利框架下提出了许多倡议,这些倡议是在为包括西方人民在内的全体人类谋发展。德贝什还重点回顾了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对话及其机制,提出文明对话与全球共同未来相辅相成,这种对话要求人们必须以共性为基础追求公平与正义,反对歧视、共同协作,从而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发展进步与互利共赢。
清迈皇家大学执行校长查里·马尼哥松作了题为“全球文明与国际理解”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全球文明就是承认我们都是世界公民,被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需要一起面对挑战,而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国际理解。高等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塑造未来的领导者、思想家、全球公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应通过将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培养全球思维,为解决全球挑战作出贡献。
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北外客座教授安乐哲在题为“文明对话作为参与可能的全球秩序的新框架”的演讲中认为,当今的学术界肩负着严峻的道德责任,即如何去想象、设计和倡导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世界。文明对话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澄清这一理念对地缘政治话语有何贡献?北外全球文明论坛的成立就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希望以文明对话为核心目标,把文明冲突转变为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西方发展模式只是众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不应被视为适合所有文化传统的通用模板。世界各国应更广泛地追求人类的包容、和谐及多样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蒂莫西·温特发表了题为“文明未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演讲。演讲讨论了“全球文明倡议”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现有架构的关系,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应该在文明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重要联系,从而在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之间建立重要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全球领导人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及发展新形式的文化间对话的价值。
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考古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发表了题为“待人宽如待己:对话与共存的方式”的演讲。他表示,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有影响力却容易带来误导的隐喻,它将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描绘为中美之间潜在的战争。这样的政治隐喻可能不符合现实,但它可能在无形中影响许多人,特别是西方人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心理框架。然而,在中国的政治思想中,治理的重要理念是“和”,通过对“和”的含义的探索,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可以构建一种不同于战争隐喻的替代话语,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跨文化理解,以实现和平的未来。
分论坛聚焦“命运共同体:挑战与未来”“语言与人类文明”“国际传播与跨文化理解”“教育平等与世界未来”“‘一带一路’十周年与RCEP教育合作”“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文明新形态”等主题,与会国内外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网、CGTN、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到会采访报道。论坛开通网络平台,来自181个国家的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员、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高校在线上参会。